搜尋說明:
「請以您有興趣的典藏主題(例如客家、原住民、清代等)、典藏單位(例如中央研究院、自然科學博物館等)或典藏品名(例如仕女圖、花瓶、貝類)進行檢索,檢索結果會依您所提出的字串包含在計畫名稱、計畫單位,可授權品項名稱,抑或是品項說明之內分別表列,以方便您篩選檢索結果。或者,您可以直接進入以下典藏單位,瀏覽或搜尋各類典藏品。」「部分可授權品項是論文、網站等非以圖檔呈現的類型,由於各該所屬計畫並未提供本網站可以呈現其內涵的圖檔,謹以替代圖片陳列之,若需進一步瞭解,請逕洽各該計畫聯絡人。
* 典藏機關或單位名稱後方有金鑰標記者,表示所展示之品項內容係由該單位自主維護。
單位名稱: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 通識教育中心
計畫名稱:民俗特技在臺灣的傳承與回顧
計畫簡介:2007年由圖資中心黃主任及民俗技藝學系程主任共同主持國科會「京劇文物典藏」計畫,完成本校數位博物館第一階段的建置工作。2009年度再獲國科會補助,亦由黃主任及程主任共同主持「民俗特技在臺灣的傳承與回顧」計畫,希望繼續本校數位博物館的建置,來完成第二階段民俗技藝學系及本校綜藝團相關文物的數位典藏工作。臺灣的民俗特技是於民國三十八年前後由藝人從中國傳來,歷經家班經營模式,由父傳子、師傳徒等方式將技藝流傳下來;直到本校前身復興劇校設立綜藝科,民俗特技藝人才開始由正規教育體系培養,部份優秀家班藝人也隨之延攬至本校任教傳習技藝,自此,本校擔負起臺灣民俗特技技藝傳承的工作。隨著時光的流逝,年老藝人的凋零,在歷史軌跡逐漸消失之際,我們有責任將民俗特技傳承的歷史脈絡作紀錄,希望透過校內保存的民俗特技相關文物如戲服、道具、學習過程照片、演出照片、演出影片、老藝人的口述歷史及家班生活照片、演出照片及影片等的數位化典藏,將臺灣的民俗特技傳承及歷史資料保存下來。戲服及道具將透過數位相機拍攝成數位照片,文稿及照片部份將透過掃瞄器掃瞄成數位影像檔,影音資料也將剪輯後轉換成數位串流檔,並存入計畫網站資料庫中,典藏資料亦將上傳至聯合目錄作為永久典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