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 圖庫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搜尋說明:

  「請以您有興趣的典藏主題(例如客家、原住民、清代等)、典藏單位(例如中央研究院、自然科學博物館等)或典藏品名(例如仕女圖、花瓶、貝類)進行檢索,檢索結果會依您所提出的字串包含在計畫名稱、計畫單位,可授權品項名稱,抑或是品項說明之內分別表列,以方便您篩選檢索結果。或者,您可以直接進入以下典藏單位,瀏覽或搜尋各類典藏品。」

  「部分可授權品項是論文、網站等非以圖檔呈現的類型,由於各該所屬計畫並未提供本網站可以呈現其內涵的圖檔,謹以替代圖片陳列之,若需進一步瞭解,請逕洽各該計畫聯絡人。

* 典藏機關或單位名稱後方有金鑰標記者,表示所展示之品項內容係由該單位自主維護。

計畫列表

單位名稱: 國立中山大學 - 圖書與資訊處

計畫名稱:台灣書寫,世界發光:余光中的文學價值與台灣關懷

計畫簡介:余光中教授是當代文學大師,在當下華語文學中,「余光中」更是璀璨耀眼,鑑照兩岸。他的文學作品可分為:詩歌、散文、評論與書序四種型態,梁實秋曾說過:「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現在看來,更勝於此。余光中的作品不僅四方傳誦,也普遍應用於各個創作領域,而他的詩歌吟唱,也被認為是吟唱中的經典;此外,余光中在台灣度過人生中最精華的歲月,這一段時間,與他因文、因詩、因歌、因畫、因評而相交發光的文學家、藝術家、劇作家、評論家與歌曲創作者,不計其數。在余光中珍藏的相片及手稿中,也可描繪當代台灣文學與藝術發展的輪廓。 本計畫期望將本校榮譽退休教授余光中先生已出版、未出版之文學作品手稿、珍藏照片等作家珍貴私人藏品數位化,呈現余光中的重要文學成果,並透過網路提供研究者運用上的便利。余光中教授現居高雄,除已出版作品外,其他相關資料均收藏於高雄家中與中山大學研究室,由於中山圖資處的數位技術與專業處理能力受到余光中教授之肯定,故獲得他的授權同意擬定本計畫。此外,余教授在高雄的多項活動,也都有校內外不同單位予以紀錄。本次亦將整合相關資料,移轉物件典藏並數位化整合呈現。 余光中以台灣書寫,向世界發光。為保存這道光芒於永久,分析這道光芒的光譜系統,並建構這道光芒的發展運用與永續價值,本校乃提出此一數位典藏計劃,並命名為「台灣書寫,世界發光-余光中的文學價值與台灣關懷」。本數位典藏目標包括: 1.完整呈現余光中所有作品目錄,包含:已出版之詩作、散文、評論、書序、詩歌吟唱及未出版之創作,蒐羅相片、手稿、書影、簡報與活動影音等影像資源,轉換為數位格式,並成立資料庫,將文學作品篇目與數位檔案連結,提供往後研究台灣當代文學發展之參考資源。 2.建置數位典藏資料庫系統,作為數位典藏保存、整理、檢索與利用之平台系統。利用多媒體網頁技術,呈現余光中文學作品數位典藏成果。

單位名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 森林保護組

計畫名稱: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計畫簡介: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館是臺灣重要的昆蟲標本館之一,本館館藏的最早標本來自日據時代,迄今已超過半世紀,之後的昆蟲專家亦陸續採集許多重要森林昆蟲標本,其中不乏已消失的種類(如大樺斑蝶、大紫斑蝶)。雖然早期之典藏數量不大,但近15年來標本數量快速增長,迄今已超過11萬七千份,模式標本亦自個位數激增至191份,浸液標本30餘萬份,為臺灣昆蟲系統分類、森林資源保育以及森林蟲害防治等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除了標本質量的改善,本館目前的典藏環境,也達國際水準,採用材質堅固、設計完善的移動標本櫃(compactor),以充分利用典藏空間,館內維持24小時20 ±2℃、55 ±5%相對溼度之恆定狀態,以長久保存台灣豐富的自然資產。2004年本館所有針插標本的數位資料庫已建立完成,每份標本均附條碼籤,唯缺數位影像,故自2005年3月起參與「第一期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7年繼續參與「第二期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工作為建立館藏標本的數位化影像檔。本計畫以每年完成一萬份數位化影像為目標,自2005至2010年7月的五年半期間已經完成超過53,899份高品質的影像檔,已居動物標本數化影像的最大宗,同時完成標本館及影像搜尋網站http://fact.tfri.gov.tw/smec/TFRI,供一般民眾查詢。

單位名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應用動物組

計畫名稱:農業試驗所典藏昆蟲標本數位化計畫(III)

計畫簡介:農業試驗所標本館現收藏無數珍貴標本,為當今舉世數所著名昆蟲標本館之一。在自然史標本館的蒐藏品中,就屬模式標本與定名證據標本(Voucher specimen)對生物科學最為重要。本館蒐藏之模式標本(type specimens)包括:鞘翅目57 科626 屬、膜翅目24 科189屬、雙翅目1 科2 屬、半翅目3 科24 屬、同翅目2 科13 屬、鱗翅目7 科27 屬、長翅目(Mecoptera)1科2 屬等7 目95 科883 屬2052 餘種之昆蟲模式標本(type specimens)及2 科3 屬6 種之蟎類模示標本。 此外,本館蒐藏標本數高達150 萬件以上,包含鞘翅目(Coleoptera)61 科(全世界181 科)、膜翅目(Hymenoptera) 70 科、雙翅目(Diptera) 5 科、半翅目(Hemiptera)26 科、同翅目(Homoptera) 25 科、鱗翅目(Lepidoptera )15 科、直翅目(Orthoptera) 3 科及蜻蛉目(Odonata) 9 科等,合計17 目279 科之昆蟲標本。本館初估具名標本為17 目279 科10000 種以上,而其中膜翅目本館蒐藏有73 科(全世界99 科),超過4500 種以具名標本更為有別於其他各館之收藏,為本館昆蟲標本收藏之最大特色。農業試驗所昆蟲標本館成立之目的,概為便利本組研究人員使用外,更提供專門研究者作專業研究之用。至今,昆蟲標本館的功用在研究上,可謂成績斐然。 除學術功能外,由於本館收藏之豐富及長期以來農業試驗所在國內農業研究及服務農民、社會之角色,除典藏各種農作物昆蟲標本外,至農試所訪問之農民與教育團體往往將本標本館列為參觀之重點,因此本館之陳列室所展示之標本尚兼具社會教育之任務。 本期計畫(99 年8 月至100 年07 月)主要工作項目為:研究標本之基本資訊整理(包括採集日期及鑑定者)及標本管理系統網頁之規劃,研究標本及展示標本影像數位化計406 種物種 (包含膜翅目、介殼蟲總科)與後續影像處理浮水印及其資料庫後設資料建檔等、及本所收藏之22 件文物(日治時代昆蟲文獻資料)。

單位名稱: 國立政治大學 - 台灣史研究所

計畫名稱:「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權運動檔案及文獻之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台灣人權促進會(以下簡稱台權會),是在解嚴之前成立,沒有官方背景,由民間成立的重要人權組織。從成立以來,即長期推廣人權理念、關心人權問題,推動近代民主憲政人權保障的相關議題,是台灣目前最重要的人權組織之一。   台灣人權運動肇始於對抗政府公權力對人權的侵害,要求強化人權保障。相對於官方的檔案,民間或是在野力量的觀點及資料,則僅存在於人權運動者及組織中。就此而言,除了官方檔案的開放外,要較全面地呈現台灣人權的面貌,理解人權理念的發展歷程,人權組織的資料可說是最基礎,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台灣民間或在野範疇的人權組織中,台權會不僅持續時間最久,且跨越戒嚴時期到台灣經歷自由化、民主化,成為完全自由國家之後的發展,並且長期參加推動自由化、民主化改革以及要求推廣人權理念、落實人權保障的社會政治運動。   更重要的是,相關的團體,譬如推動二二八平反的二二八公義和平促進會,隨著運動的告一段落,已經解散了,相關的史料也沒有保存。就此而言,台權會所保存的史料,往往具有獨特性及不可取代性,這也是此一數位典藏的主要貢獻,及其價值之所在。基於此一考量,台權會相關檔案數位典藏工作的進行,以及建置完成後開放研究者及民間社團之使用,無論是現實的社會意義,或者是針對台灣政治、社會、歷史、人權、法律相關的研究,都是相當可貴的資料。由於本計畫針對台灣在人權運動上具關鍵地位的組織,進行各項人權行動及組織活動史料的數位化,並進一步建置為台灣人權檔案資料庫。 此次台權會數位典藏計畫完成數位化之工作項目為台權會年度人權報告書,以及定期出版的台灣人權促進會會訊、人權雜誌、台灣人權雜誌、TAHR報等出版品,同時完成台灣人權檔案資料庫之初步建置。此資料庫所呈現出的是民間的、社會的觀點,與官方檔案觀點相對照,能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與視野,也可使台灣人權發展之相關研究,得以在更充足的資料下展開。

單位名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作物組

計畫名稱:農業試驗所果樹種原標本數位化計畫(II)

計畫簡介:「農業試驗所果樹種原標本數位化」典藏內容;第一年為早期引進栽植於高海拔地區之高需冷性落葉果樹,包含蘋果、梨及桃共163種;第二年為中低海拔地區可栽植之低需冷性落葉果樹,包含桃、李、梅、柿等共265種果樹品種,二年合計428品種,將本所長期累積之標本及特性資料進行整理,包括影像資料數位化以及品種特性如開花期、成熟期、花型 、果型、果色、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等資料的整理及呈現,建立專屬網站提供給社會大眾參考。

單位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 - 傳播學系

計畫名稱:建置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計畫簡介:「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是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第四分項子三計畫的公開徵選計畫。本資料庫除了在研究上提供更多由下而上的思維與現實,也期待能彌補主流媒體傾斜的現況,進而促成公民團體理念與文化的多元展現,累積民間社會行動經驗,擴大社會動能。透過「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建制以達到公民團體社會行動的紀錄、保存與傳佈;以及公民影音行動之培力。

單位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 - 傳播學系

計畫名稱:建置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計畫簡介:「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是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第四分項子三計畫的公開徵選計畫。本資料庫除了在研究上提供更多由下而上的思維與現實,也期待能彌補主流媒體傾斜的現況,進而促成公民團體理念與文化的多元展現,累積民間社會行動經驗,擴大社會動能。透過「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建制以達到公民團體社會行動的紀錄、保存與傳佈;以及公民影音行動之培力。

單位名稱: 國立中興大學 - 昆蟲學系(所)

計畫名稱:中興大學昆蟲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木蝨總科與飛蝨總科

計畫簡介:主要針對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退休教授楊仲圖教授所研究的半翅目木蝨總科與飛蝨總科針插標本進行數位化工作,每隻標本依狀況拍攝面部、側面及背部及標本標籤的數位化照片,並加上比例尺及學名,以利研究者及大眾觀察標本特徵。

單位名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解說教育組

計畫名稱:台灣野生物生態影像暨植物標本之數位典藏

計畫簡介: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民國81 年7 月成立,鑑於植物資源基本資料乃學術研究與保育業務執行參考之依據,迄今已陸續完成全台各縣市及離島地區初步之生物資源調查,除記錄發現之植物清單外,並採集製作植物標本,現本中心標本館已累積25,591 份標本(不含副份標本),分屬227 科3,374 種(約占全台原生植物的3/4 強),另於調查時亦拍攝生態照片,現中心之片庫已累積至2 萬張以上,為方便民眾及相關研究人員查閱,擬將存放之植物標本、生態照片及相關資訊數位化,提供社會大眾參考。標本館標本數位化後有利於標本之保存,減少標本之損耗,並可減少研究人員來回奔波於各標本館,亦有利於社會教育及生態保育。 本計畫預定延續97 及98 年度計畫,將本中心標本館內之植物臘葉標本及中心同仁於野外拍攝之台灣野生植物正片數位化,並建立其相關資訊並上傳至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if) 、聯合目錄及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http://plant.tesri.gov.tw/plant/)網頁中,以方便民眾及研究人員查閱,提供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之用。

單位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 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所)

計畫名稱:SL虛擬空間無限學習與文化推廣研究-古早鎖具機構模型

計畫簡介:虛擬物件之數位圖檔權利不明

單位名稱: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資訊組

計畫名稱:虛實整合數位典藏教育品牌經營與行銷計畫

計畫簡介:本計畫整合數位典藏及延伸加值計畫多元學習資源及教育加值產出,依社會大眾、老師學生及親子兒童三大使用族群,以分眾適性化模式加以重新組構,加以建構為分眾化『I-CoBo虛實整合教育加值行銷服務與品牌經營平台』。在此整合式分眾推廣行銷平台上,以『虛實整合』、『無所不在』、『加值串聯』及『社群經營』之推廣行銷策略,運用融入科博館展示科教活動、大眾傳播、數位媒體與網路行銷及文宣出版品等,實體與數位多重推廣行銷管道及優勢,讓科博館來館參觀每年三百萬觀眾、五千所中小學、近十萬網路會員及其他延伸影響之潛力使用者,能廣知並善用數位典藏計畫所建立之公共資產與成果,落實成為中小學校教育及家庭與社會大眾生活應用重要資源。為握瞭解整體數位典藏及其延伸加值內容與服務,是否真正符合社會大眾及學校老師學生的需求與期待,並回饋計畫在內容建構、加值應用及推廣行銷發展方向及永續經營模式之參考依據。本計畫利用系統量化、網路問卷量化及電訪與展場質性分析分析方法,從『個人』、『分群』、『總體』三面向,探究社會大眾、老師學生及親子兒童等三大族群,對整體使用者參與學習及系統主動推薦之學習內容、加值服務、服務入口網及推廣行銷平台,學習歷程、需求、傾向、喜好、關聯性及影響性分析與研究。最終希望藉由『虛實整合』的數位典藏教育加值推廣行銷及品牌經營,可為數位典藏及數位博物館計畫長期努力成果,在投資效益及廣泛普及推廣近用上獲至最大影響力,將科博館塑型成為數位典藏計畫機構計畫及博物館界營造『學習型』及『教育導向』新世代博物館第一品牌,社會大眾及中小學校最喜愛的學習場域,並成為實體與數位共構經營互利雙贏之永續經營之成功典範。

單位名稱: 逢甲大學 - 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

計畫名稱:中部地區民間契約文書數位典藏計畫(二)

計畫簡介:本計畫自民國97年首次獲得國科會專題研究補助以來,已進入第三年。這三年來,以台灣中部地區的民間契約文書(以下稱為古文書)為主要數位典藏的對象。近年來台灣對古文書的研究與收藏已經非常重視,許多重要的歷史線索與疑惑,都可以藉由古文書作為佐證或解決,因為古文書許多來自民間,跟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田產買賣、各式契約締結,因此可信度極高,只是散落民間各處,缺少整合。本計畫就是看見古文書及具有保存價值,也是台灣歷史重要的史料,因此推動古文書的學術研究,也推動古文書數位典藏,企圖以學術機構的研究條件來帶領古文書的收藏與研究運動,跨越學術、產業、個人的界線。我們擁有民間許多古文書收藏者的信任,願意提供他們手中珍貴的古文書給我們做研究、做數位典藏,並且願意提供教育研究使用。我們與民間收藏家、學術研究機構,建立起合作的機制,已經進入第三年。為有效推動古文書典藏與研究成果,自民國96年舉辦第一屆「台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後,持續至今每年舉辦,並將於民國100年擴大為國際性的研討會。「古文書校園典藏知識庫」便是我們歷年計畫的成果,免費提供給大眾檢索瀏覽,由逢甲大學圖書館維護管理。

單位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 建築學系(所)

計畫名稱:澎湖花宅傳統聚落生命史典藏計畫—清末至1950年代

計畫簡介:澎湖望安擁有最完整的濱海古厝群─中社花宅聚落,目前已累積豐碩的研究成果且極具參考價值。花宅聚落的文化資產價值獲得「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Watch,WMF)肯定,2004年公布花宅聚落名列世界百大瀕危紀念物(Lists of 100 most endangered sites),認定花宅聚落是三個世紀以來中國漢人移民和文化發展的結果,地理環境限制農業耕作,但漁業資源豐富,聚落保有傳統漢人厝屋、廟宇、牛舍、水井、碼頭及產業構造物,花宅聚落以現存的完整性、多元的建築風格被視為典型的漢人聚落。 就望安而言,其由望安島、將軍嶼及貓嶼等小島羅列而成,海島地理環境制約並決定生活樣貌,花宅聚落維持傳統粗作討海營生方式,面對惡劣生活環境下所凸顯的生活內涵,表現融合於多樣的地理環境與建築構造物上。故此,本計劃欲將人文歷史藉由地理環境具體的展示,著力於望安島人文歷史的演變及地理環境的變遷兩大面向的典藏工作。為達此計畫目標,建構完整的花宅聚落的空間資訊,並且將望安本島地理環境數位化,透過完整的三維數位化地理環境模型,交叉推演人文歷史的演進,為本計畫的研究核心。其中人文歷史資料的考證,除蒐集既有的文獻報告外,現地訪談與國際異地資料蒐集亦為獲取更加完整資訊的方法;就地理環境數位化而言,以數位航空攝影技術獲取高解析度的空拍數位影像,結合數位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建置高精度之三維地形數值模型, 本計畫為澎湖花宅傳統聚落之空間建築數位典藏計畫第二階段執行。擬將前述第一期計畫成果為基礎,另參考既有澎湖人文地理相關研究及澎湖舊照片,予補強花宅地區日治以來迄今之地理環境、歷史事件、空間更迭、建築機能及生活文化等歷史切片缺失。成果以地理資訊系統做為資料平台,進行大尺度地景數位化及代表性地物細微數位化工作,再者將此兩大類整合為同一類型的數位資料,予以儲存、編輯、分析及展示,進階處理後成為空間資料庫內容。 關鍵字:望安花宅、聚落生命史、空間資訊

單位名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計畫名稱:藝師典範:李柏君藝術生命流轉紀實(1/2)

計畫簡介:李柏君為京劇尚派武生在台唯一傳人,本計畫目的在典藏並推廣其京劇展演、創作與教學成就。計畫第一年共完成藝師生平重要展演及教學之文字、圖像和影音典藏資料139筆,三部紀錄片、建置藝師主題網站、針對各級學校人文藝術及語文領域教師和職前教師辦理種籽教師工作坊。第二年並進一步透過與國、高中教師發展協同教學,共同完成以藝師李柏君為主題的京劇系列教案,同時也完成藝師傳記,希望為有心於京劇藝術及教學的教師提供更多教學資源。藉由數位科技的輔助,我們希望能流傳老藝師畢生藝術實踐的生命記憶,傳承藝師教學風範,讓年輕世代有機會進入到老藝師的生命世界,感受傳統藝術與人文之美。

單位名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舞蹈理論研究所

計畫名稱:藝師典範:李柏君藝術生命流轉紀實(2/2)

計畫簡介:李柏君為京劇尚派武生在台唯一傳人,本計畫目的在典藏並推廣其京劇展演、創作與教學成就。計畫第一年共完成藝師生平重要展演及教學之文字、圖像和影音典藏資料139筆,三部紀錄片、建置藝師主題網站、針對各級學校人文藝術及語文領域教師和職前教師辦理種籽教師工作坊。第二年並進一步透過與國、高中教師發展協同教學,共同完成以藝師李柏君為主題的京劇系列教案,同時也完成藝師傳記,希望為有心於京劇藝術及教學的教師提供更多教學資源。藉由數位科技的輔助,我們希望能流傳老藝師畢生藝術實踐的生命記憶,傳承藝師教學風範,讓年輕世代有機會進入到老藝師的生命世界,感受傳統藝術與人文之美。

最前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最終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