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 圖庫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搜尋說明:

  「請以您有興趣的典藏主題(例如客家、原住民、清代等)、典藏單位(例如中央研究院、自然科學博物館等)或典藏品名(例如仕女圖、花瓶、貝類)進行檢索,檢索結果會依您所提出的字串包含在計畫名稱、計畫單位,可授權品項名稱,抑或是品項說明之內分別表列,以方便您篩選檢索結果。或者,您可以直接進入以下典藏單位,瀏覽或搜尋各類典藏品。」

  「部分可授權品項是論文、網站等非以圖檔呈現的類型,由於各該所屬計畫並未提供本網站可以呈現其內涵的圖檔,謹以替代圖片陳列之,若需進一步瞭解,請逕洽各該計畫聯絡人。

* 典藏機關或單位名稱後方有金鑰標記者,表示所展示之品項內容係由該單位自主維護。

計畫列表

單位名稱: 法鼓佛教學院 - 佛教學系(所)

計畫名稱:佛教文獻詞彙數位資源之建置與研究-數位時代的佛學工具書與整合服務

計畫簡介:本計畫採用國際文獻標準規範TEI Markup,將大量佛教經典數位化,數位典藏內容分為三類:一、佛經音義類:如《可洪音義》、《玄應音義》、《慧琳音義》。二、事彙百科類:《經律異相》、《諸經要集》、《法苑珠林》。三、跨語對照詞彙:將可收集到的佛教經典涵蓋中文、巴利文、梵文、藏文等亞洲各國語言,應用資訊技術轉換成數位工具書,建立一套具有線上佛典詞彙查詢功能資料庫,未來將進一步研發提供學者客製化所需的研究平台。本年度之成果為將「事彙百科辭書」之三大部佛典詞彙及音義詞書(慧苑華嚴音義)數位化,以「完成大型文獻後設資料庫、結合相關數位文獻應用技術、建立學術工具資源與平台」為目標。

單位名稱: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資訊組

計畫名稱:虛實整合數位典藏加值應用與社群經營計畫

計畫簡介:本計畫在本館數位典藏計畫第一、二期之自然與人文「數位典藏整合知識庫」、「數位博物館網站」、「兒童數位博物館網站」及「跨機構數位典藏聯合目錄」成果基礎上,運用數位典藏與實體博物館展示主題混成包裝加值、虛實整合與參觀前中後推廣服務及社會大眾與K12族群分眾推廣服務及社群永續經營與拓展等步驟構成之發展模式,整合既有實體與數位推廣資源與優勢,建立典藏機構串連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之『虛實整合』、『串連推廣』、『分眾服務』及『社群經營』推廣應用模式,計畫目標為︰ 結合本館及跨機構聯合目錄數位典藏資源與本館實體博物館展示、科教資源,以生命科學及物種演化為學習主軸之八大學習主題及科普化學習內容,重新包裝成為有學習主軸之自然科學重要議題學習加值資源。 考量博物館主要參觀族群之需求,將以創新之虛實整合參觀前、中、後學習串連服務模式作為運作基礎,分別於參觀前、參觀中、參觀後三階段的學習服務裡,給予不同分眾適合之學習內容。 將以本館每年二百萬網站瀏覽人次及每年三百萬來館參觀民眾為基礎使用者族群,透過本館展示科教活動行事曆服務系統與參觀前、中、後服務平台的整合與串連,擴大被觸及管道及服務可及範圍,拓展新的數位典藏使用族群。 以會員服務機制及社群經營服務平台為基礎,建立使用者與博物館間緊密互動聯結,主動提供個人化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資源,建立社群化永續經營及行銷推廣模示。 搭配虛實整合的數位典藏學習推廣行銷模式,可為實體博物館帶來可觀的參觀人潮,實為實體博物館經營與數位典藏加值應用共構互利雙贏之永續經營策略。 透過大眾傳播業跨媒體平台,將創意加值產出成果─生命演化的故事系列動畫傳播出去,開拓延伸推廣傳播之觸角,藉此拓展數位典藏加值應用之分享使用族群,並帶動數位典藏加值應用之經濟價值及效益。 將本計畫產出之自然與人文典藏知識庫、自然科學學習資源及兒童自然故事學習資源分享教育部六大學習網、社教博識網及課程服務平台,並結合教育部電算中心數位學習推廣資源,將本館數位典藏教育加值成果,推廣應用於全國中小學。

單位名稱: 國家圖書館

計畫名稱:臺灣研究核心資源數位化計畫

單位名稱: 國立嘉義大學 - 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暨研究所

計畫名稱:運用數位典藏資源研發適用於電子白板之教材教法

計畫簡介:「運用數位典藏資源研發適用於電子白板之教材教法」計畫是以中小學課程為主題,整合地理資訊與數位典藏資源,開發出適合於電子白板上使用的數位教材教法。研究團隊以目前數位典藏計畫所產出的資源,結合地理空間概念,並根據與觸控相關的學習理論,設計出教案與相關數位教材。鼓勵師生共同在互動操作中進行學習,並提升師生使用此項資源之能力與意願。

單位名稱: 國立政治大學 - 社會學系

計畫名稱:「開放國會」與公民參與─國會資訊數位典藏與應用計畫

計畫簡介:我國政府雖已推行電子化政府多年,但立法院作為最高民意機構,在資訊民主及公民 參與方面,仍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由於法案、預算牽連層面極廣,如須發揮功能與有 效運用,除了既有資訊服務外,更需要整合外部資訊;如相關研究機構報告、民意論壇、 以及公民的參與和監督等等。 本計畫之目的,便在於有效整合國會資訊,使之具備智慧型搜索之功能,並結合 學者及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建立以研究為導向的模式,達成國會資訊的數位化,期更 能符合數位公民的需求,同時推廣資訊倫理與數位人權之概念,強化民主活力。 本計畫第一年除了彙整立委基本問政資料之外,並以 6 項過去的重要法案為基礎, 與各個法案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合作,將法案內容、投票記錄、發言討論、新聞報導、輿 情反應等相關資料進行蒐集與整理,並採用開放、標準、免授權的資料格式,建立典藏 網站,保存政府與民間對於法案之多元記憶,並透過工作坊之舉辦,,增進民眾對資訊 倫理與數位人權的認識。 第二年則將研擬適合網路使用者參與之平台,以協同運作之概念,提供工具與機 制,鼓勵非營利組織與一般民眾參與典藏工作。本年度並將開發API (The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舉辦平台資料應用比賽,鼓勵社會大眾善用數位典藏計畫之成 果。此外,本計畫並將舉辦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非營利組織工作者, 討論典藏資訊與資訊倫理、數位人權之相關議題。

單位名稱: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地質學組

計畫名稱:2009台灣颱風重大地形變化災前災後地質地形資料庫建置

計畫簡介:2009年莫拉克與芭瑪颱風侵襲臺灣,所帶來豪雨造成臺灣南部及東部莫大的地質災害;芭瑪颱風之超級豪大雨則造成宜蘭冬山武淵一帶的水災。本計畫將以陸、空多面向前進臺灣,關懷大地之變遷。由野外資料及空拍圖一一進行災前及災後地貌登錄,說明各災區之詳細地質地形與敘明主要的地質災害成因,提供日後防災與重建參考,完成臺灣近年來的地貌變遷數位典藏資料庫,提供各界使用。其中空照等數位資料為目前各界所急需但欠缺之信息,建立開發完整的臺灣地質地貌變遷資料庫與知識單元,可提供數位資訊與數位人才培育及學習領域的基本圖庫資料,運用數位典藏成果可製作數位學習教材。 本計畫除為落實各地質單位所能提供之臺灣數位典藏地貌變遷與地質災害資訊外,並逐步完成各重大災區之空照及詳實的野外圖鑑資料,數位化後,提供網站學習,從教育和訓練層面切入,廣泛培育數位典藏與應用人才。2008年執行臺灣火山地貌自然景觀數位典藏空拍影像資料庫,可說是臺灣地質界數位化的先驅工作之一。今臺灣地貌變遷與地質災害資料庫建置 (計畫編號:NSC 99-2631-H-178-004-),主要研究區域為臺灣南部的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與東部臺東以及東北部宜蘭等地區,莫拉克與芭瑪颱風災前、災後與重建調養生息一年後的野外空照地形地貌變遷資料庫及網站建立。

單位名稱: 國立中興大學 -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日治時期臺灣農業史料數位典藏計畫-卒業報文第三期

計畫簡介:無法確認原件是否罹於著作權保護期間

單位名稱: 中國文化大學 - 美術學系

計畫名稱:近現代珍貴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VI):台灣近現代名家書畫(下)

計畫簡介: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創立於1971年,是國內第一所綜合歷史、美術與自然科學的大學博物館(1999年轉型以美術、歷史為主),館藏文物五萬餘件,包括近現代名家水墨畫、書法、油畫、水彩、中國歷代陶瓷、民俗文物及民俗版畫等。至2009年11月,書畫類典藏4136件。 99年度『近現代珍貴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VI):台灣近現代名家書畫(下)』為本館典藏文物數位化第六年計畫,類別包含水墨畫、書法、現代水墨、水彩、油畫、膠彩、版畫等。主要內容為:一、台灣近現代名家書畫,二、台灣收藏名家書畫。 一、台灣近現代名家,包含1949年前後渡海來台者、台灣早期本土書畫家、台灣藝壇新秀等,如于右任、黃君璧、張大千、李梅樹、林玉山、王壯為、呂佛庭、傅狷夫、曾后希、陳丹誠、吳承硯、孫家勤、歐豪年、廖修平、袁金塔等168位名家。二、台灣收藏名家,則有清代朱夢廬、任伯年、王震、謝公展與日治時代第18任台灣總督長谷川清、香港嶺南派畫家趙少昂等30位名家。全部作品共350單件(319組件)。 華岡博物館與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資訊中心共同執行數位典藏計畫,以豐碩的學術研究內容及高品質數位化影像,建置書畫數位資料庫,開發數位博物館系統。從93-97年度執行迄今已完成1402筆後設資料與1502幅書畫數位化影像檔,目前98年度數位典藏計畫也正在執行中,完成之後預計書畫數位資料庫將達1699筆,未來期望透過豐富精緻的數位典藏系統永續經營,使近現代珍貴書畫藝術能完整呈現,並有效增進珍貴文物在教學、研究、展示、管理以及出版的應用。 關鍵字:數位典藏、台灣近現代名家、水墨畫、書法、現代水墨、水彩、油畫、膠彩、版畫

單位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 都巿計劃學系

計畫名稱:台南總爺老街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未確認數位圖檔之權利歸屬

單位名稱: 銘傳大學 - 商業設計學系

計畫名稱: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Part1:日治時期的營業寫真館及業餘愛好者(1895~1945)作品蒐研暨數位典藏計劃

計畫簡介:台灣依時代社會脈動的轉換,大致可分四個階段的攝影史分期: (1)Part I :日治時期的營業寫真館(~1945) (2)PartII:業餘攝影家的登場(本土第一代攝影家 1920~1950) (3)PartIII:紀實攝影沙龍的王國(本土第二代攝影家 l950~ 1975) (4)Part IV :當代攝影家的確立(本土第三代攝影家 1975~) 然而早期資深的攝影家所擁有的黑白底片保存狀態,尤其是在台灣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容易變質脫落。在整理鄧南光所遺留一萬多張底片中,其中 35%已幾近腐蝕,散落的狀態,甚為遺憾。這些都是台灣重要的影像資產。先人所遺留的影像符號,是我們的共同回憶。這些日益消失的重要台灣的影像,及時數位化掃描保存,登錄歸檔,是刻不容緩之事。 本計劃與「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進行合作,取得攝影家及珍貴的台灣日治時期營業寫真館之授權,進行底片相片的數位化與資料庫建置之典藏工作。計劃內容以 日治時期的營業寫真館為主要蒐研典藏的範圖,也就是四階段的第一階段,同時也將內容擴展至第二階段的業餘攝影家的登場(本土第一代攝影家 1920~1950)的部分攝影家。

單位名稱: 長榮大學 - 資訊管理系

計畫名稱: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新樓醫院

計畫簡介:西元1865年,第一位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在台南建立了看西街診所(即新樓醫院的前身),並開始他醫療與傳道之路。在他的幫助下,新樓醫院成為全台灣第一間西式醫院,開啟了台灣醫療的現代化大門。 本計畫建構『新樓醫院數位典藏網站』,將新樓醫院的文物史料做不同形式的呈現,並以空間歷史的概念製作時間河流,以完整呈現出所要表達的事件環境,讓民眾透過網站的點取即可隨處瀏覽典藏品,宛如身臨其境的感覺。

單位名稱: 國防大學 - 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

計畫名稱: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珍稀測量儀器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於民國前八年在北平建校,初稱測繪學堂,北伐、抗戰期間多所遷移,最後輾轉來台,由於這一段歷史的發展與變革,校方保有百年以來各式珍稀測量儀器,包括各式子午儀、六分儀、水準儀及經緯儀等,這些儀器皆見證國土測量歷史與現代測量技術的演進,因此透過「測量儀器文物數位博物館」的建置,將其完整地保存下來並加以展示。 無法確定原件是否罹於著作權保護期間

單位名稱: 國立東華大學 -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計畫名稱:共護台灣蛙蛙世界

計畫簡介:本研究團隊97-98年度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補助成立蛙蛙世界學習網提供台灣蛙類相關資料,並在蛙蛙世界學習網設立蛙蛙世界數位學院,協助培訓台灣兩棲類調查志工。過去蛙蛙世界學習網推廣與應用計畫以推廣蛙類知識與技能為主,較缺保育行動的紀錄。因此99年度執行之「共護台灣蛙蛙世界」計畫,除了持續運用蛙蛙世界學習網培訓兩棲調查志工,並利用台灣兩棲類影像網http://imagebank.froghome.org/建置志工團隊行動影音資料庫,作為公民行動的數位典藏品,提供給一般大眾瀏覽及查詢,以作為保育行動典範。99年度計畫以「棲地保育」為主,紀錄代表性三個志工團隊的保育歷程,收集教材,辦理座談、工作坊、數位培訓課程及成果發表會,讓志工團隊擁有處理保育議題及影音紀錄能力。藉此鼓勵兩棲調查志工團隊自行記錄其行動影像,發揮公民媒體的力量,透過數位網絡傳達環境保育的觀念及可行的行動方式。

單位名稱: 國立臺灣博物館 - 典藏管理組

計畫名稱: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甲殼類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II

計畫簡介:國立臺灣博物館甲殼類標本的收藏起始於日據時期歷史久遠,因此保存了許多早期日本時代及光復初期所收集的重要標本,如日籍研究者大島正滿、牧茂市郎、土屋寬等人所採集、鑑定的標本,是學術上為極其重要的研究資料;近年來更與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單位,如中央研究院、清華大學、海洋大學、新加坡大學、京都大學、日本海洋研究中心(琉球)…等的多位相關學者專家密切合作,增加了許多重要藏品及模式標本。為讓更多的研究者能知道,並利用這些標本,有效的提升標本的應用層面,更增加館內外人士查詢及利用標本的方便性,本計畫擬分年完成館藏甲殼類標本影像及資料數位化工作,並將所有資料有系統地納入本館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數位化」系統,以利標本的永久利用,提供作為未來學術研究、學術資料查詢、標本資料交流、生物多樣性教育及大眾自然保育教育資訊的來源。

單位名稱: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

計畫名稱:日治時代台灣小公學校美術教科書數位典藏收集計畫(第二年)

計畫簡介:  本計畫主要針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的文化政策,特別關注美術教育的時代意義以及角色,以此為基礎進行統整與數位化典藏。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在西化的過程中,初期美術教育制度、近代化過程也曾適用於殖民地台灣的教育制度,使得台灣美術教育得以發展開來。此舉不但對台灣的美術教育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同時也產生殖民地特殊文化現象,例如:紀念皇太子訪問台灣之旅的「教育品展覽會」、「台灣獎勵產業博覽會」、「台灣美術展覽會」等,皆屬於當時的殖民地台灣深具特色的文化活動,亦突顯了殖民地研究中「美術教育方式」之價值。   台灣政治之變化,殖民地文化教育制度之啟動,日本人結合〈台日混合教學〉方式創立台灣殖民地教育制度,帶給島民有如〈台灣文藝復興運動〉般全然不同於清國的教育制度。以學制變化為主軸,從初等教育的實施方針到教育實例為研究視角,可見台灣公學校、原住民公學校、日本人小學校三者學校制度截然不同,美術教學課程亦各自獨立,並區別出殖民地漢蕃教科書以及日本內地人的專用教科書。不同的民族同在台灣島上受教育,以這種殖民地的特殊現象為背景,圖畫教育為核心,拓及教科書制度、學校法規等層面,對台灣的美術教育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本計畫從有限的殖民地研究資料中,擷取當時最貴重的民間美術教育資料以及總督府文獻史料,還有當時日本人來臺美術師資、相關台灣美術教育論文,以此為背景根據加以分析彙整,並將多年來極為珍貴少見之圖書、教育手冊、教育研究論文、展覽會照片進行數位化典藏,提供予國內學界與社會大眾參考,作為研究重要資料。

單位名稱: 東吳大學 - 中國文學系(所)

計畫名稱:東吳大學珍本戲曲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本計畫之重要性在於補足目前國內圖書館所藏古典劇本之不足,目前國內圖書館藏的古典劇本,除了通行的全元、全明雜劇,六十種曲,全明傳奇之外,清雜劇與全清傳奇的收藏基本上是不齊全的,而此類比較珍貴的藏書,除了臺灣大學文學院聯合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有部分收藏外,大部分須仰賴大陸各圖書館之資料,研究工作方可順利進行。相形之下,東吳大學圖書館藏端木先生的珍本戲曲捐贈書,似可彌補國內外清代雜劇、傳奇戲曲劇本之不足,而其原始資料之提供,亦有助於元明清戲曲之研究。

最前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最終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