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 圖庫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搜尋說明:

  「請以您有興趣的典藏主題(例如客家、原住民、清代等)、典藏單位(例如中央研究院、自然科學博物館等)或典藏品名(例如仕女圖、花瓶、貝類)進行檢索,檢索結果會依您所提出的字串包含在計畫名稱、計畫單位,可授權品項名稱,抑或是品項說明之內分別表列,以方便您篩選檢索結果。或者,您可以直接進入以下典藏單位,瀏覽或搜尋各類典藏品。」

  「部分可授權品項是論文、網站等非以圖檔呈現的類型,由於各該所屬計畫並未提供本網站可以呈現其內涵的圖檔,謹以替代圖片陳列之,若需進一步瞭解,請逕洽各該計畫聯絡人。

* 典藏機關或單位名稱後方有金鑰標記者,表示所展示之品項內容係由該單位自主維護。

計畫列表

單位名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解說教育組

計畫名稱:台灣野生物生態影像暨植物標本之數位典藏

計畫簡介: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民國81年7月成立,鑑於植物資源基本資料乃學術研究與保育業務執行參考之依據,迄今已陸續完成全台各縣市及離島地區初步之生物資源調查,除記錄發現之植物清單外,並採集製作植物標本,現本中心標本館已累積23,395份標本(不含副份標本),分屬224科3,064種(約占全台原生植物的3/4),另於調查時亦拍攝生態照片,現中心之片庫已累積至2萬張以上,另製作生態之宣導影帶(betacam)80餘部,為方便民眾及相關研究人員查閱,擬將存放之植物標本、生態照片、影片及相關資訊數位化,提供社會大眾參考。標本館標本數位化後有利於標本之保存,減少標本之損耗,並可減少研究人員來回奔波於各標本館,亦有利於社會教育及生態保育。 本計畫預定延續97年度計畫,除將本中心標本館內之植物臘葉標本及中心同仁於野外拍攝之維管束植物正片數位化,另於本年度新增野生動物、苔蘚植物、顯微細胞等各類正片及特生中心早期拍攝之生態影帶(betacam)數化,建立其相關資訊並上傳至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if)及聯合目錄,而植物部分除上傳至上述資料庫外,另將再上傳至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http://plant.tesri.gov.tw/plant/)網頁中,以方便民眾及研究人員查閱,提供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之用。

單位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 通識教育中心

計畫名稱:日治時期日人與台人書畫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本數位典藏計畫係由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與清大中文系楊儒賓暨方聖平教授共同作,將兩位教授收藏文獻數位化並建置網站。兩位收藏者已與國立清華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且數位化成果之所有權為國清華大學所獨有。本計劃擬數位化並建置網站之藏品共298件,其內容集中在下列兩個版塊:1.日治時期日人書畫文物:內容包含日本總督、官僚及日本藝術家有關台灣經驗之相關書畫及錦繪。2.桃竹苗地區傳統書畫:包含日治時期桃竹苗地區台人或旅台漢人的書畫作品。 本計畫的文獻提供者之收藏導向極清楚,且得日韓友人之幫助,所以文物的系統性很強,文史價值尤高。第一類日治時期的總督與官僚系列、後藤新平檔案等,數量豐富,系統完整,頗能反映其時的台灣社會側影,亦有助於解析殖民政府的文化治理政策。第二類日治時期桃竹苗地區台人及旅台漢人的書畫作品,能從書畫方面彌補過去對傳統漢詩人在藝術研究層面的不足,且有助於解釋在日治時代初期的官紳互動情況,並能對桃竹苗地區流動文人的研究有所幫助。 本計畫除將這批為數298件的珍貴書畫資料數位化外,並進行內容分析,建立詮釋資料,建置日治時期日本官僚與桃竹苗地區文人書畫網站,免費提供各界使用,促進有關台灣社會文化史與美術史之教育文化與學術研究之交流。

單位名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農場管理組

計畫名稱:農業試驗所果樹種原標本數位化計畫

計畫簡介:「農業試驗所果樹種原標本數位化」典藏內容為早期引進栽植於高海拔地區之高需冷性落葉果樹,包含蘋果、梨及桃共163種,將本所長期累積之標本及特性資料進行整理,包括影像資料數位化以及品種特性如開花期、成熟期、花型 、果型、果色、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等資料的整理及呈現,建立專屬網站提供給社會大眾參考。

單位名稱: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 通識教育中心

計畫名稱:民俗特技在臺灣的傳承與回顧

計畫簡介:2007年由圖資中心黃主任及民俗技藝學系程主任共同主持國科會「京劇文物典藏」計畫,完成本校數位博物館第一階段的建置工作。2009年度再獲國科會補助,亦由黃主任及程主任共同主持「民俗特技在臺灣的傳承與回顧」計畫,希望繼續本校數位博物館的建置,來完成第二階段民俗技藝學系及本校綜藝團相關文物的數位典藏工作。臺灣的民俗特技是於民國三十八年前後由藝人從中國傳來,歷經家班經營模式,由父傳子、師傳徒等方式將技藝流傳下來;直到本校前身復興劇校設立綜藝科,民俗特技藝人才開始由正規教育體系培養,部份優秀家班藝人也隨之延攬至本校任教傳習技藝,自此,本校擔負起臺灣民俗特技技藝傳承的工作。隨著時光的流逝,年老藝人的凋零,在歷史軌跡逐漸消失之際,我們有責任將民俗特技傳承的歷史脈絡作紀錄,希望透過校內保存的民俗特技相關文物如戲服、道具、學習過程照片、演出照片、演出影片、老藝人的口述歷史及家班生活照片、演出照片及影片等的數位化典藏,將臺灣的民俗特技傳承及歷史資料保存下來。戲服及道具將透過數位相機拍攝成數位照片,文稿及照片部份將透過掃瞄器掃瞄成數位影像檔,影音資料也將剪輯後轉換成數位串流檔,並存入計畫網站資料庫中,典藏資料亦將上傳至聯合目錄作為永久典藏。

最前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最終頁